三刷之后,我才发现它是真被低估了

虽然十一假期早已结束,但国庆档电影的长尾效应依然还在。

一年前,《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不俗的票房成绩拿下 2023 国庆档口碑之最,一年之后它的续集再度发力,以 10 亿票房继续领跑国庆档。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军:存亡之战》并没有一开始就拔得头筹,而是靠着口碑发酵一步一步追上并反超,最终以绝对的优势与同期的影片拉开了距离。

在电影市场上,票房能逆袭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质量过硬。

比起第一部,大家普遍的反应是第二部更好看了。

尤其是对于这样一部大体量的战争片来说,能够做到续集依然完美承接第一部好口碑的电影还是凤毛麟角。

但《志愿军:存亡之战》做到了。

全方位的升级之战

《志愿军:雄兵出击》选择以全景视角入手,着重描绘了战争的历史背景、国际局势以及战役初期的艰难与残酷。

通过化零为整的手法,将战争的全貌展现给观众。这种叙事方式有助于观众对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

而第二部则打破了第一部的叙事结构,既保留了全景视角,又深入到了个体层面,实现了“零”与“整体”的完美结合。

通过李家三口相继奔赴战场的情节,电影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抗美援朝中最为残酷的关键一战——铁原阻击战。

没有过多的渲染,上去就是一个直观的数字对比。

2.5 万人阻击 5 万人,在后方成功转运物资之前,死守铁原。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艰难,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个体在战争中的挣扎与坚守。

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第二部相较于第一部有了显著的升级。

陈凯歌导演提出的“文戏武拍,武戏爆拍”理念,精准地概括了第二部在战争场面处理上的特点。

电影没有一味追求好莱坞式的狂轰乱炸,而是更加注重战争的真实感和残酷性。

通过大量的低空近景镜头,电影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

同时,电影还融入了大量的志愿军战士与敌军的肉搏战场景,这种设定与志愿军武器匮乏、人数不占优势的客观背景相契合,更加凸显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

除了战争场面的升级外,第二部还深入挖掘了个体故事,通过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角色,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这些角色既有像吴本正、孙醒、李晓这样的主要人物,也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战士。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故事,但在战争中却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些个体故事的深入挖掘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和内涵,更让观众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和演绎,电影成功地传达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

陈凯歌导演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将战争的残酷与温情巧妙结合。

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让观众在战争的背景下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人性光辉。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还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以李家三口无私奉献的故事主线出发,妹妹李晓作为两部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她与家人的分离、找寻、团聚更是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哥哥李想和父亲相继奔赴朝鲜战场,而自己又在联合国大厦里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外交困境,于是大会结束后,她毫不犹豫交了申请。

她要和父亲哥哥一样,为国作战。

在朝鲜,精通英语的李晓除了负责翻译和对美军广播外,她几乎什么都做,挖战壕、帮助照顾伤员、甚至在危险的前线用广播来吸引敌军注意力。

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李晓作为全片唯一的女性角色,以柔中带刚的姿态,穿梭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深刻内涵。

尽管三口之家在战场上的重聚时光让人欣慰,但经历的苦难和困境让人无法想象,尤其是她还要面对最后哥哥牺牲,父亲生死不明的巨大打击。

这是一个小家庭的生离死别,更是千千万万大家庭在战争中的真实写照。

所有人物中,“反面角色”吴本正的蜕变最为独特。

之所以说他是反面,是因为他在第一部一直在和大家唱反调,一味强调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甚至还反问“凭什么我们能赢”。

第二部里他来到战场上,通过他的亲眼见证为观众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一幕是他在会议上和众位将士们讨论武器的使用感受。

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吴本正设计的武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然而让他无法相信的是,将士们竟然都一一“克服”了。

原来为了增加命中率,战士们都选择了抵近投弹。

抵近投弹就意味着要将自己也暴露在炮弹的射程之中,在吴本正亲眼看到战士们为抵近投弹牺牲了生命之后,他到那一刻才深刻明白了那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能赢?

是坚定的信仰、是崇高的信念、是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

除了李晓和吴本正之外,电影中还有许多其他角色也展现了令人感动的个体弧光。

松骨峰战役后得了失忆症的孙醒,即使不记得自己的姓氏名谁,依然没有忘记骨子里拿枪杀敌的使命;

杨传玉在松骨峰战役后背负着愧疚,直到用生命阻挡敌人的子弹为战友争取时间打开水闸,完成了自我救赎;

为保护吴本正的安全,“保镖”张孝恒坚守使命,面对敌军的炮火毫不退缩,战斗到了最后一秒。

这些角色的成长和变化都循序渐进、直击人心。他们虽然都是战场上的平凡人物,但正是这些平凡人物的不懈努力和英勇牺牲,才铸就了伟大的志愿军精神。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战场上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家国情怀的注入和升华

家,是战火之外牵动人心的归属。

亲人,是支撑起战士们奋战下去的勇气。

电影开头以李家三口的团聚,谱写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和睦和幸福,然而随着哥哥李想和父亲相继奔赴朝鲜战场,李家被迫陷入了分离。

李晓在哥哥出发之前,为他的水壶上插上了一朵小花,一朵再平常不过的花,却透着妹妹未能说出口的话。

与战士们谈心事时,他也不忘将干花拿出来鼓励大家,即使花干了发黄了,但花香还在,战士们小心翼翼地传递着,细细嗅着。

那娇艳的粉色从每个黑黢黢战士脸上穿越,望着花,每个人都是明媚的充满希望的神情。

这一抹耀眼的粉,是家的具象,是美好的未来,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吗?

就像第一部里彭总说的:“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战火无情,人间有情。

一顿简单的炭烤午餐肉,成了李想和父亲重聚后吃的唯一的一顿饭。

奄奄一息的张孝恒听到吴本正答应帮他找弟弟之后,笑着说着“好啊”才安心闭上了眼睛。

下起小雨,靠在战壕里的战士们会因为闻到了像家乡一样的泥土味而陷入思乡伤感。

在 188 师为摧毁敌军的重型坦克而决定进行夜间突袭时,为吸引敌军的注意力,李晓用英文向美军喊话并唱起了《河边对口曲》。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清脆的歌声瞬间就点燃了战士的热血和激情,众人一起合唱,越唱越响,越唱越激昂,喊着家乡的名字冲到前线那一刻,彻底引爆泪腺。

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在陈凯歌的细腻温情的镜头下交汇融合。

这种水到渠成的情感递进,是电影与观众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的根基,也是电影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

历史是厚重的,那些属于战火年代的精神则是需要传承的。

透过《志愿军:存亡之战》这样一部夹杂着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的电影,观众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坚守和浪漫。

那群最可爱的人啊,历史不会忘记你们,我们亦不会忘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