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水下“古徽州”_大皖新闻 | 安徽网

现在的太平湖,有人称其为“黄山情侣”,表明二者一山一水、存在很强的景色互补性。如众所知,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蓄水时,淹没范围涉及当时石埭县(今石台县)、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泾县和青阳县。石埭、太平两县县城被淹没,而石埭和太平县城均为千年古镇。还有一些古村,也被太平湖水覆盖,成为今人无法见到的“水下古徽州”。结合地方史志相关资料和近年来的水下考古发现,我们撷取点滴,能大致领略这片“水下古徽州”的古老容颜。   

太平湖蓄水形成的陈村水库发电站。

商贸繁荣的广阳镇 

广阳镇,即原石埭县城。它的原名不叫广阳,也不叫石埭,而叫陵阳。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此地设陵阳县,隶属丹阳郡。东晋成帝咸康初年(335年),皇帝司马衍娶了年轻貌美的杜皇后,杜皇后名杜陵。为了避杜皇后之讳,咸康四年(338年),陵阳改名“广阳”。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因穿镇而过的西溪上游开石场,溪水中三块巨石成为地标,故名“石埭”。埭是坝的意思。石埭,即用石头围成的堤坝。明朝初年,兵荒马乱,千百年来的宁静渐渐被打破,石埭县城开始建筑土围墙。从设县至此近1500年,广阳古镇作为县城,一直有城无墙,筑墩为防。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皇帝朱厚熜下诏修建石头城墙,三年后建成。从此,大山深处出现一座石头城——广阳镇。 

广阳镇城墙高一丈五尺,厚八尺,设东西南北中五道门。城中有“瓮城”,外人进入,如果来者不怀善意,则成瓮中之鳖。镇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秧溪街。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为这条穿镇溪水在进镇之前,沿途两岸都是水田。春夏之际,水田里有秧苗。秧溪街全长不到一公里,宽约4米,清一色的青石板礡砌,整齐平展。铺设在中间的青石宽大,成为街道中轴线。两侧的石板窄小一些。小镇百物云集,又是连接池州与徽州的古驿道,独轮车、马车来往不断。马车的两轮,横跨街道中间的大青石板;独轮车来往分左右行道,车轮几乎与马车车辙重合。长此以往,大石板两侧各被碾出一条“石槽”。这两条石槽,雨水大时,成为排水槽,积水直接下到街面石板下的排水沟。街道两边,对称地坐落着人家、店铺,前店后坊,一律是两层楼徽派建筑。 

古镇规模不大,房舍密集,除了县衙、街道,还有酒馆、店铺、旅舍,最多时达130余家。太平湖蓄水之前,上游青阳、太平等地的山货,春夏季节都由大船运输至此,广阳实际上也是个码头。然后,货物转入下游青弋江,至芜湖入长江;秋季行小船;冬季走竹排,码头常年热闹非凡。另外,镇上还有文庙、五猖庙、城隍庙、学馆,以及很多家族宗祠等,明清古建筑达300余处。 

县衙所处的位置,当地人称“龙门街”,呈“回”字形,也是石板街面,居民集中,商贸繁荣。背山临水,古树参天。有两棵桂花树,树龄500年以上,树冠直径达两丈。每入秋季,全镇丹桂飘香。 

1970年7月29日,太平湖开始蓄水,陵阳古镇自此潜入水下。2015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会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织考古人员,对太平湖底的广阳镇进行了探测、探摸,发现古镇城墙基本轮廓尚在,残高约1.5米;部分城墙砖石有纪年文字。城西有大型古建筑遗存,应该是当年的文庙和学舍。 

当地人说,水位回落的秋天,船行至广阳城上方,可以隐约看见水下高大的房舍建筑遗址和仅剩枝干的大树。老人们则说,广阳古镇在被淹没之前,基本上没有受到现代化建设的干扰,是典型的皖南古村镇。 

明朝嘉靖年间修《石埭县志》中的“石埭县志图”。

李白“欲垂竿”的陵阳 

唐朝天宝十三年(754年)之后,李白从当涂来到皖南,在宣城、泾县、南陵、青阳、秋浦一带往来游历,留下大约150首诗歌。他从泾县桃花潭告别汪伦之后,来到陵阳,在龙门渡亭内小憩,吟咏道: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已阑,归问陵阳钓鱼晚。 

从陵阳龙门到舒溪,李白又诗兴大发: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何惭七星濑,使我欲垂竿。 

诗仙的这些诗,使得陵阳很快名气大起来,六剌滩一带,至今是人们垂钓的好去处。当地的相关传说也出炉了。 

传说李白来陵阳准备去夏村牧鸭湖徐家访友,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峰回路转,行至山岭,遇到一个小牧童,就向他问路。小牧童站在山岭上朝牧鸭湖瞭望,转身对李白说:“你不要去了,徐佬不在家。”李白说:“这么远,你怎么就知道徐佬不在家?”小牧童说:“徐佬天天放鸭。如果不见他放鸭,那他肯定不在家,今天湖里一只鸭也没有。”李白觉得有理,就骑着小毛驴,折回广阳镇。从此,这个山岭便叫“回驴岭”。后世很多人慕名来到这里,沿着当年李白漫游的山路,领略诗仙的体验。太平湖蓄水后,山下全部被淹没,唯有回驴岭还高高地“浮在”湖面上。 

据石埭地方志记载,该县不仅有唐朝进士(第二名)杜荀鹤,宋朝进士丁黼,明朝进士、四部(刑部、工部、吏部、户部)尚书毕铿等著名文士,还涌现过大量武术人才,明清两代出现武进士7人、武举人22人,可见当地有浓厚的尚武风气。小小石埭,聚集了与这些人物相关的“进士第”“大夫第”“尚书坊”等众多文化遗存。如今,也一一被淹没在湖底。 

当年的古村镇,就在这湖光山色下。

民风淳朴的夏村 

从广阳镇往上游,船行山岛之间,大约五公里后,水面豁然开朗。水面之下,就是夏村。夏村名为“村”,实际上是乡镇建制,相传宋宁宗时,乡人夏贤贵世居于此。夏贤贵曾任临安(今杭州)京营将军。在他的倡导主持下,夏村街才有了像样的规模。 

夏村也处在池州至徽州府的驿道上,经过夏村段,便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当地人称“官铺大道”。宽一丈,中间是马车通道,青石光滑如玉。石板下是下水道。从上街到下街,长约1公里。两边是密集的民居和店铺,店铺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坊,徽派建筑风格,形同广阳镇。 

太平湖蓄水之前,夏村千秋桥头有一棵香榧树,三人合抱,高达五层楼。夏村公社后面的一棵枇杷树,两人合抱,高达两层楼,树冠直径达三丈。下街入街口,有15棵桂花树,树龄均在500年以上。 

夏村街不大,但这里的风俗民情宛如世外桃源。街上有两座贞节牌坊,其中一座是苏氏的。苏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苏邵武,他当时是夏村首富。他的母亲结婚不到100天,父亲便由于吸食鸦片过量而去世,剩下孤儿寡母,他是遗腹子。母亲将苏邵武培养成人,直到80岁去世,终身没有再嫁。还有一座是孙氏的。孙家有个媳妇,二八入门。新婚之后,丈夫便出门经商,一去不回,十年无音讯。孙氏媳妇年轻貌美,多人上门劝其改嫁,均被婉拒。因生活窘迫,她常常跪行乞讨,以养老小,直至70岁去世。 

街上还有一座孝子坊,纪念的是孙氏一位孝子。母亲病中思鱼,时值三九隆冬,孝子便下河,露胸覆冰,待冰融化,入水摸鱼,以慰病母。 

千米之内,矗立这些贞节、孝子牌坊,对民风民俗的教化作用,已毋庸置疑了。地方志书记载称夏村“民淳气和,虽人物稠多,而有讼不嚣;虽租赋浩穰,而闻令毕集。冠婚丧祭,互相周恤。士颇尚学,民多尚俭。稼穑之外,尤力植杉。士夫崇恬退,尚气节;妇女亲桑织,工纺绩”。太平湖蓄水后,这些民俗风情的寄托载体,也一并“潜水”。 

据悉,太平湖蓄水后,石埭、太平、泾县三县共有11个乡镇(当时称“公社”)被淹,包括65个行政村、520个自然村,移民6.3万余人,如上所述被淹没的古村镇,近年已有人开始关注,探索、开发水下旅游观光开始成为人们的话题。我们期待能尽早徜徉于这片水下“古徽州”,领略“黄山情侣”精彩的另一面。丰吉/文 何俊/图

Tags: